牙周組織是指包圍牙齒並支持牙齒的軟硬組織,由牙周膜、牙齦、牙骨質和牙槽骨組成。牙齒依靠牙周組織牢固地附著於牙槽骨內,並承受咬合功能。珠海牙科維港口腔分享:
1. 牙齦
牙齦由覆蓋於牙槽突和牙頸部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結締組織構成。按解剖部位分為游離齦、附著齦和牙間乳頭三部分。游離齦也稱邊緣齦,寬約1mm,呈領圈狀包繞牙頸部,正常呈淡紅色,菲薄且緊貼牙面,表面覆以角化複層鱗狀上皮,其與牙面之間形成的“V”形淺溝為齦溝,正常深度為1〜2mm,平均1.8mm,溝底位於釉牙骨質界處。
附著齦與游離齦相連續。其複層鱗狀上皮下方沒有黏膜下層,故呈粉紅色,堅韌而不能移動,表面有橘皮樣的點狀凹陷稱點彩。它是由數個上皮釘突融合並向結締組織內突起而形成的。牙間乳頭呈錐形充滿於相鄰兩牙接觸區根方,其由兩個乳頭即唇頰側和舌齶側的乳頭及在鄰面接觸區下方匯合略凹的齦穀構成。齦穀上皮無角化,無釘突。
2. 牙周膜
亦稱牙周韌帶,由許多成束狀的膠原纖維以及束間的結締組織所構成。這些纖維一端埋入牙骨質內,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借此將牙齒懸吊固定於牙槽骨窩內。牙周膜寬度0.15〜0.38mm,在X線片上呈現圍繞牙根的窄黑線。正常情況下牙周膜的纖維呈波紋狀,使牙齒有微小的生理性動度。牙周膜內成纖維細胞具有較強的合成膠原的能力,不斷形成新的主纖維和牙骨質,並實現牙槽骨的改建。牙周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可感受痛覺、觸覺並準確判斷加於牙齒上的壓力大小、位置和方向。
3. 牙骨質
呈板層樣被覆於牙根表面。在牙頸部的牙骨質與釉質交界處即釉牙骨質界有3種形式:
①牙骨質與牙釉質不相連接,其間牙本質暴露,占5%〜10%。
②兩者端口相接,占30%。
③牙骨質覆蓋牙釉質,占60%〜65%。第一種情況,當發生牙齦退縮而暴露牙頸部易產生牙本質過敏。牙骨質內僅有少量細胞,無血管、神經及淋巴組織,沒有生理性改建。牙周病治療過程中,牙周膜細胞分化出成牙骨質細胞,新牙骨質沉積於牙根表面,並將新形成的牙周膜纖維埋於其中,形成牙周新附著。
4. 牙槽骨
即頜骨包繞牙根周圍的牙槽突起部分,由容納牙根的凹窩(牙槽窩)和其游離端的牙槽幡頂構成。牙槽骨的代謝和改建相當活躍,其形成、吸收及形態改變均隨牙齒位置和功能狀態而變化。正常情況下,暗力使牙槽骨吸收和新生保持平衡。X線片上構成牙槽窩內壁的固有牙槽骨呈緻密白線,稱為硬骨板。當牙槽骨因炎症或洽創傷等發生吸收時,硬骨板模糊、中斷甚至消失。正畸治療時,牙槽骨隨措力發生改變。在受壓力側,牙槽骨發生吸收;牽引側有新骨生成。
5. 齦牙結合部
指牙齦組織借結合上皮與牙齒表面連接,良好地封閉了軟硬組織的交界處。結合上皮為複層鱗狀上皮,呈領圈狀包繞牙頸部,位於齦溝內上皮根方,與牙面的附著由半橋粒體和基底板連接。結合上皮無角化層,無上皮釘突,上皮通透性較高,較易為機械力所穿透或撕裂。牙周探針易穿透結合上皮;深部刮治時,器械較易傷及結合上皮。結合上皮大約五天更新一次,表皮脫落細胞可連同入侵細菌脫落到齦溝內。如果上皮附著被手術剝離,一周左右可重建。
齦溝內上皮亦為無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具有一定的雙向通透性,其下方有大量的血管叢,其中多為靜脈,一些蛋白分子、抗原、抗體、酶類以及各種細胞成分經溝內上皮進入齦溝,形成齦溝液,當受到細菌、化學、機械等方面的刺激,血管叢的通透性增加,齦溝液的量增加。
推薦閱讀:
牙周組織是指包圍牙齒並支持牙齒的軟硬組織,由牙周膜、牙齦、牙骨質和牙槽骨組成。牙齒依靠牙周組織牢固地附著於牙槽骨內,並承受咬合功能。珠海牙科維港口腔分享:
1. 牙齦
牙齦由覆蓋於牙槽突和牙頸部的口腔黏膜上皮及其下方的結締組織構成。按解剖部位分為游離齦、附著齦和牙間乳頭三部分。游離齦也稱邊緣齦,寬約1mm,呈領圈狀包繞牙頸部,正常呈淡紅色,菲薄且緊貼牙面,表面覆以角化複層鱗狀上皮,其與牙面之間形成的“V”形淺溝為齦溝,正常深度為1〜2mm,平均1.8mm,溝底位於釉牙骨質界處。
附著齦與游離齦相連續。其複層鱗狀上皮下方沒有黏膜下層,故呈粉紅色,堅韌而不能移動,表面有橘皮樣的點狀凹陷稱點彩。它是由數個上皮釘突融合並向結締組織內突起而形成的。牙間乳頭呈錐形充滿於相鄰兩牙接觸區根方,其由兩個乳頭即唇頰側和舌齶側的乳頭及在鄰面接觸區下方匯合略凹的齦穀構成。齦穀上皮無角化,無釘突。
2. 牙周膜
亦稱牙周韌帶,由許多成束狀的膠原纖維以及束間的結締組織所構成。這些纖維一端埋入牙骨質內,另一端埋入牙槽骨,借此將牙齒懸吊固定於牙槽骨窩內。牙周膜寬度0.15〜0.38mm,在X線片上呈現圍繞牙根的窄黑線。正常情況下牙周膜的纖維呈波紋狀,使牙齒有微小的生理性動度。牙周膜內成纖維細胞具有較強的合成膠原的能力,不斷形成新的主纖維和牙骨質,並實現牙槽骨的改建。牙周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可感受痛覺、觸覺並準確判斷加於牙齒上的壓力大小、位置和方向。
3. 牙骨質
呈板層樣被覆於牙根表面。在牙頸部的牙骨質與釉質交界處即釉牙骨質界有3種形式:
①牙骨質與牙釉質不相連接,其間牙本質暴露,占5%〜10%。
②兩者端口相接,占30%。
③牙骨質覆蓋牙釉質,占60%〜65%。第一種情況,當發生牙齦退縮而暴露牙頸部易產生牙本質過敏。牙骨質內僅有少量細胞,無血管、神經及淋巴組織,沒有生理性改建。牙周病治療過程中,牙周膜細胞分化出成牙骨質細胞,新牙骨質沉積於牙根表面,並將新形成的牙周膜纖維埋於其中,形成牙周新附著。
4. 牙槽骨
即頜骨包繞牙根周圍的牙槽突起部分,由容納牙根的凹窩(牙槽窩)和其游離端的牙槽幡頂構成。牙槽骨的代謝和改建相當活躍,其形成、吸收及形態改變均隨牙齒位置和功能狀態而變化。正常情況下,暗力使牙槽骨吸收和新生保持平衡。X線片上構成牙槽窩內壁的固有牙槽骨呈緻密白線,稱為硬骨板。當牙槽骨因炎症或洽創傷等發生吸收時,硬骨板模糊、中斷甚至消失。正畸治療時,牙槽骨隨措力發生改變。在受壓力側,牙槽骨發生吸收;牽引側有新骨生成。
5. 齦牙結合部
指牙齦組織借結合上皮與牙齒表面連接,良好地封閉了軟硬組織的交界處。結合上皮為複層鱗狀上皮,呈領圈狀包繞牙頸部,位於齦溝內上皮根方,與牙面的附著由半橋粒體和基底板連接。結合上皮無角化層,無上皮釘突,上皮通透性較高,較易為機械力所穿透或撕裂。牙周探針易穿透結合上皮;深部刮治時,器械較易傷及結合上皮。結合上皮大約五天更新一次,表皮脫落細胞可連同入侵細菌脫落到齦溝內。如果上皮附著被手術剝離,一周左右可重建。
齦溝內上皮亦為無角化的複層鱗狀上皮,具有一定的雙向通透性,其下方有大量的血管叢,其中多為靜脈,一些蛋白分子、抗原、抗體、酶類以及各種細胞成分經溝內上皮進入齦溝,形成齦溝液,當受到細菌、化學、機械等方面的刺激,血管叢的通透性增加,齦溝液的量增加。
推薦閱讀:
點擊「確定」,馬上聯係客服進行免費咨詢預約!
點擊「打開微信」進入微信,點右上⊕,粘貼ID,添加客服開始免費咨詢!
點擊「確定」,即可免費咨詢預約維港口腔官方客服!